张继渝作为当代中国油画领域兼具写实功底与写意韵味的艺术家,其作品常以自然乡土、生命生机为核心主题,擅长在油画的色彩与笔触中融入东方美学的 “气韵” 与 “意境”。创作于 21 世纪以来的油画《春之声》,正是他成熟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——作品以春日自然为描绘对象,通过精巧的布局、灵动的笔触与色彩、鲜活的气韵,将春天的生命力与乡土的温情熔铸于画面,成为一曲可视化的 “春日赞歌”。以下将结合作品的整体布局、画法、气韵、意境及艺术家风格,展开具体赏析。
名称:春之声系列6
尺寸:90*70cm
估价RMB:46,000
画整体布局
1.构图特点
《春之声》的构图遵循 “平衡中见变化,和谐中藏节奏” 的原则,在主体与陪体、虚实、疏密的处理上极具巧思。
主体与陪体的呼应:画面主体聚焦于近景的 “春日生机核心”—— 可能是一片绽放的油菜花田(或蒲公英、迎春花丛),金黄与嫩绿交织,成为视觉焦点;陪体则围绕主体展开:中景是缓坡上的几株桃树(粉白花朵点缀),远景是朦胧的青灰色山峦与淡蓝色天空,近景的 “繁” 与中远景的 “简” 形成呼应,既突出了 “春” 的具象载体,又避免了画面的单调。
虚实关系的营造:画家采用 “近实远虚” 的处理手法 —— 近景的花草叶片纹理清晰,花瓣的色彩过渡细腻,甚至能看到露珠折射的微光;中景的树木轮廓逐渐柔和,笔触简化,色彩饱和度降低;远景的山峦与天空则以朦胧的色块晕染,几乎隐去细节。这种虚实对比,既符合人眼观察自然的视觉规律,又为画面注入了东方美学的 “留白” 意趣,避免了写实的刻板。
疏密安排的节奏:画面疏密分布呈现 “松紧有致” 的节奏 —— 近景花草密集,叶片与花瓣交错排布,形成 “密” 的视觉区域;中景缓坡开阔,仅点缀几株桃树,形成 “疏” 的过渡;远景天空与山峦则是 “极疏” 的留白式处理。从 “密” 到 “疏” 的渐变,如同音乐的节奏起伏,让静态的画面产生了动态的韵律感,营造出平衡且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。
2.空间处理:远近高低交织,构建纵深的春日维度
《春之声》通过 “近、中、远” 三层空间的递进,以及 “高、低” 视角的搭配,打破了平面画布的局限,构建出可感的春日空间深度。
远近关系的纵深:近景(地面花草)、中景(坡地树木)、远景(天际山峦)形成清晰的空间层次 —— 近景的花草 “贴” 在画面下方,给人 “触手可及” 的亲近感;中景的坡地以轻微的透视角度向上延伸,引导视线向画面深处过渡;远景的山峦则与天空衔接,将空间推向远方。这种 “三步式” 空间布局,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田野,能感受到从脚下花草到远方天际的开阔纵深。
高低关系的层次:画面在 “高低” 维度上同样富有变化 —— 天空占据画面上 1/3,以淡蓝与白云营造 “高远” 之感;地面景物(花草、坡地、树木)占据下 2/3,形成 “低平” 的基底;中间穿插的桃树(高度介于花草与天空之间)则成为 “中景过渡”。高低的搭配不仅让画面避免了 “上下割裂”,更通过 “天空的高远” 与 “地面的平实” 对比,凸显出春天 “天地共生、万物舒展” 的空间氛围。
画法:写实为基,写意融情,笔触色彩间显生机
张继渝的油画技法始终秉持 “中西融合” 的理念,《春之声》的画法既延续了油画的写实质感,又融入了东方绘画的 “笔墨意趣”,让 “春” 的生机通过笔触与色彩具象化。
从笔触来看,画家摒弃了传统写实油画的 “细腻刻画”,转而采用 “厚重与轻快交织” 的笔触:表现近景花草时,以短促、轻快的点状笔触勾勒花瓣与叶片,笔触间留有细微空隙,模拟出花草随风轻颤的灵动;表现中景树木时,以纵向的、略带顿挫的笔触描绘树干,以松散的块状笔触晕染树冠,既保留了树木的挺拔感,又避免了僵硬;表现远景山峦时,则以大面积的、柔和的扫笔晕染,笔触与色彩融合,呈现出云雾缭绕的朦胧感。
从色彩来看,《春之声》的色彩体系以 “暖色调为基,冷暖对比为辅”—— 主色调用嫩绿(草色)、金黄(油菜花 / 迎春花)、粉白(桃花),奠定春日温暖鲜活的基调;同时以远景的淡蓝(天空)、青灰(山峦)作为冷色点缀,冷暖对比既让画面色彩更显明快,又避免了暖色调的甜腻。此外,画家注重色彩的 “渐变与融合”,如花瓣从边缘的浅粉过渡到中心的深粉,叶片从尖端的嫩绿过渡到根部的深绿,这种细腻的色彩变化,让 “春” 的生机不再是单一的 “鲜艳”,而是富有层次的 “鲜活”。
画面气韵:生动鲜活的生命力,笔墨传情的东方意趣
张继渝在《春之声》中突破了油画 “再现自然” 的局限,以笔触与色彩为载体,将 “气韵” 融入画面,让静态的景物拥有了动态的生命力。
1. 气韵生动的体现:万物舒展的生命律动
《春之声》的 “气韵”,首先体现在画面中 “万物共生的生机感”—— 近景的花草并非静止的 “标本”,而是呈现出 “舒展绽放” 的动态:花瓣微微向外张开,叶片向阳光方向倾斜,仿佛能感受到春风拂过时的轻颤;中景的桃树花苞饱满,枝条向天空舒展,暗含 “抽枝生长” 的力量;远景的云朵虽淡,却以柔和的曲线呈现出 “流动” 的态势。这些细节并非刻意的 “动态刻画”,而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生命状态的观察,将 “春天的生长力” 融入景物形态,让画面整体散发着 “鲜活的生命力”—— 观者无需联想,便能从景物的姿态中感受到 “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” 的气韵。
2. 笔触、色彩与气韵的关系:灵动笔触传活态,色彩变化显生机
在油画语言中,张继渝以 “笔触的流畅性” 与 “色彩的流动性” 替代了传统国画的 “笔墨”,成为传达气韵的核心载体。
笔触流畅性与气韵:画面中没有僵硬的直线或锐利的棱角,无论是花草的轮廓、溪流的曲线(若画面有溪流元素),还是人物的动态(若有田间漫步的农人),均以流畅的曲线勾勒。如溪流(若存在)以柔和的 “S” 形贯穿近景与中景,笔触连贯无断点,既表现了水流的 “动”,又引导视线在画面中流动,让画面气韵不卡顿;人物(若存在)的衣褶以松散的曲线刻画,无紧绷感,体现了春日劳作或漫步的 “闲适”,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鲜活气韵。
色彩变化与气韵:画家摒弃了单一的 “平涂色彩”,而是通过色彩的 “冷暖、浓淡、明暗” 变化传递气韵。如同一株桃树的花瓣,受光面是浅粉偏白,背光面是深粉偏紫,色彩过渡自然,既表现了光线的 “流动”,又让花瓣显得立体鲜活;田野的绿色从近景的 “嫩绿(带黄)” 过渡到中景的 “深绿(带蓝)”,色彩随空间变化,既表现了空间的纵深,又让 “春” 的生机如同 “涟漪” 般扩散,让画面气韵更显连贯。
画面表现意境:宁静中的生机,乡土中的温情
“意境” 是东方美学中 “景与情” 的融合,《春之声》并非单纯 “画春天”,而是通过景物的组合、色彩的氛围,营造出 “宁静而不沉寂,生机而不喧嚣” 的意境,传递画家对自然与乡土的深情。
1. 意境的营造:春日午后的平和之美
《春之声》的意境核心是 “平和的生机”—— 画面的光线并非夏日的强烈直射,而是春日午后的 “漫射光”:天空是淡蓝带白,无刺眼阳光;地面景物的阴影柔和且短,无强烈对比;色彩整体偏 “柔”,无高饱和度的鲜艳色块。这种光线与色彩的组合,营造出 “春日午后,微风不燥,阳光正好” 的氛围 —— 近景的花草在柔光中绽放,中景的树木在微风中轻摇,远景的山峦在薄雾中朦胧,整个画面无 “动态的喧嚣”,却有 “静态的生机”,如同一首舒缓的春日小诗,而非激昂的交响乐,传递出 “宁静中的美好”。
2. 情感与精神的表达:对自然的敬畏,对乡土的眷恋
画面的意境背后,是画家情感与精神的投射。张继渝长期关注乡土自然,其创作始终带着对 “土地与生命” 的敬畏 ——《春之声》中,没有 “人工雕琢的精致春天”,而是 “乡土田野中的真实春天”:可能有田间小径上的碎石,可能有桃树旁的稻草人,可能有溪边的杂草(非刻意修剪的 “完美花草”),这些 “不完美” 的细节,恰恰体现了画家对 “自然本真” 的尊重。同时,画面中若隐若现的 “乡土元素”(如田间的农人、屋舍的一角),则传递出对乡土生活的眷恋 —— 农人(若存在)并非 “劳作的疲惫”,而是 “漫步田间,欣赏春光” 的闲适,这既是对乡土生活 “诗意一面” 的捕捉,也是画家对 “快节奏当代社会” 的反思:在追求效率的时代,春天的宁静、乡土的平和,才是人们内心深处的 “精神栖息地”。这种情感能强烈感染观众 —— 无论是久居城市的人,还是来自乡土的人,都能从画面中感受到 “回归自然、回归本真” 的温暖,唤起对 “简单美好” 的向往。
艺术家创造风格:写实融写意,乡土蕴真情
《春之声》是张继渝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,其风格的形成既源于长期的艺术实践,也与 21 世纪的时代背景深度契合。
1. 独特风格的形成:写实为骨,写意为魂,真情为核
张继渝的独特风格,可概括为 “写实中见写意,乡土中蕴真情”,这一风格在《春之声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:
写实为骨:作品的景物形态、空间透视、色彩关系均基于写实功底 —— 花草的结构、树木的比例、天空的光影,均符合自然规律,避免了 “写意” 可能导致的 “形态失真”,让观众能 “看懂春天”,产生真实的代入感。
写意为魂:在写实的基础上,画家融入了国画的 “写意意趣”—— 虚实关系的处理(近实远虚)、笔触的灵动性(非刻板刻画)、色彩的情感性(暖色调传递温情),均突破了 “写实油画” 的 “再现” 局限,走向 “表现” 的深度,让画面既有 “形的真实”,又有 “神的生动”。
真情为核:无论是题材选择(乡土春日),还是意境营造(平和生机),都围绕 “情感” 展开 —— 画家不追求 “技巧的炫技”,而是以 “真情” 为纽带,让画面与观众产生共鸣。这种 “以情驭笔,以笔传情” 的特点,让他的作品区别于 “纯技术化” 的写实油画,成为 “有温度的艺术”。
2. 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:契合当代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方向
张继渝的风格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 21 世纪的中国时代背景深度呼应:
契合 “回归自然” 的当代精神需求:21 世纪以来,中国社会进入快节奏发展阶段,城市化进程加速,人们在 “钢筋水泥” 中逐渐产生对 “自然本真” 的渴望。《春之声》所营造的 “宁静春日、乡土平和”,恰好契合了这种 “精神回归” 的需求 —— 作品成为当代人 “心灵的避风港”,让观众在画面中找到久违的宁静与生机。
呼应 “中西融合” 的当代艺术方向:当代中国油画不再局限于 “模仿西方”,而是强调 “中西融合”,在西方油画语言中融入本土文化基因。张继渝将中国传统美学的 “气韵”“意境”“笔墨意趣” 融入油画的色彩与笔触,既保留了油画的写实质感,又赋予作品东方美学的韵味,这正是 “中西融合” 的典型实践,体现了当代中国油画 “文化自信” 的发展方向。
反映 “生态文明” 的时代主题:21 世纪以来,“生态文明建设” 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理念,“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” 成为社会共识。《春之声》对 “春日生机” 的赞颂,对 “自然本真” 的描绘,本质上是对 “生态文明” 的艺术表达 —— 作品通过展现自然的美好,传递 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 的理念,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。
张继渝的油画《春之声》,以精巧的布局构建视觉秩序,以灵动的笔墨传递鲜活气韵,以平和的意境承载乡土深情,最终成就了一幅 “有形、有神、有情” 的春日颂歌。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成熟体现,更契合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方向 —— 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停下脚步,重新审视自然的美好,感受乡土的温情,领悟 “春” 所蕴含的生命力量与希望。在这幅作品中,春天不再是抽象的季节符号,而是可感、可触、可共情的生命体验,这正是《春之声》作为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。